云开官网下载 纪检监察

大众日报关注丨智慧储粮、5G栽培……德州、济南这样守护大国粮仓

2023-11-27 纪检监察

  霜降至,农事忙。齐鲁沃野间,农业高水平发展的新图景正在展现——德州种粮大户有了新粮仓,智能化作业使得粮食保管损耗低于0.9%,年储粮19万吨每年就可节粮减损7000吨;济南钢城特色产业喜迎丰收季,莱芜借助5G物联网技术栽培管理的“小黄姜”长势喜人……今天(10月26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关注了德州、钢城、莱芜守护大国粮仓、做强特色农业的生动实践,一起来看。

  “离得很近,从玉米地运到这里不到10分钟。”10月23日,齐河县刘桥镇粮食综合服务中心院内,没等记者多问,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输司机赵师傅就匆忙赶去过磅了。当天,仅这家农企就有15辆车往返送粮,满满当当装着刚收获的玉米。

  近期虽未下雨,刚收割的玉米含水量还是有30%。“自然晾晒没场地,不烘干又没法储存。往年都在地头直接卖给粮食贸易商,这是第一次送到粮食服务中心。”车辆过完磅,赵师傅用袖口抹了一把黝黑的额头,指着不远处的一个5000吨的粮仓说:“看,我们今年把它租下来了。”

  沿着赵师傅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有4座高大的粮仓。烘干塔发出“嗡嗡”的声音,从半月前机器启动到现在,每天24小时都没停过——还得这样干一个月左右,今年秋收才算真正收尾。

  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齐河较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除了全托管农户的数万亩耕地外,自身也是“种粮大户”,流转土地2000多亩。“支付给服务中心每吨128至188元的烘干费和一定的仓储费,随后可以安心观望粮食价格以待售出。”齐力新公司CEO李朝纲算过账,要比直接卖粮合适,“有了烘干和粮仓,下雨也不慌。”

  像刘桥镇这样的粮食综合服务中心,齐河县属国企齐源绿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县建设了16处,覆盖全部15个乡镇,全部配有烘干仓储设备,每一处服务范围可达方圆15公里,农户在半小时车程内都有地方烘粮、存粮或卖粮,形成了“半小时粮食综合服务圈”。

  “这些烘干塔和粮仓的粮食储备规模达19万吨,日烘干能力达9600吨,基本能满足全县的粮食所需。”秋收开始后,齐源绿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粮仓运营部主任赵京就穿梭在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

  据了解,这种粮食综合服务中心能提供耕、种、管、收、烘、储服务。但当前仍以后两个环节为主,其他多跟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合作,“前端的服务他们比我们更专业,但产出粮食多数送到我们这里,或代烘代储,或直接卖给我们。”赵京说,通过PLC工业控制管理系统实现全环节智能化作业,粮食保管损耗低于0.9%,按照年储粮能力19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粮减损7000吨。

  今年,齐源绿季能全面收储、代烘,农业专项贷发挥了很大作用,“银行放款7000万元专项用于秋粮收购,直接支付给农户。”赵京相信,规模化的经营、全链条的服务、合理高效的运营,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多收粮、收好粮。

  同时,德州市各方力量纷纷涉足粮食烘干收储业务。平原县吸引社会资本、争取债券资金,建成忠锋、鲁望、智绘、星空等大型为农服务中心16家,建成烘干基地23处;武城县众祥“粮食商行”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很多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也纷纷加入粮食收获后服务行列。“不管由谁建设运营,农业服务中心都能提供全链条服务,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这是德州打造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的必经之路。”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

  金秋时节,四通八达的乡村旅游路蜿蜒起伏于青山之间,济南市钢城区特色产业喜迎丰收季,依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沿线村庄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艾山街道清泉岭村,村民忙着收获黄芩、丹参,山岭间弥漫着浓郁的草药味。“今年的收成特别好,无论黄芩还是丹参,亩产都在千斤以上。刚从地里刨出来的黄芩每斤4元、丹参8元。”村民安庆伟说。

  清泉岭村党支部书记安国德介绍,该村从2020年开始种植黄芩和丹参,目前种植户有30多户,面积达到230多亩。初步估算,今年种植中草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约12万元,村民收入最高的将超过3万元。

  10月10日一早,钢城区大上峪村孙启伍的门前已经停了好几辆外地经销商的车,果园里的苹果还没下树,就被预订一空了。老孙心里比蜜甜:“三亩多苹果能卖十万多元!”

  大上峪村地处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苹果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400余亩的苹果总产量能达到300万斤。村里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基础上,兴建了峪缘产业共同体示范园,逐步发展巴梨、阳光玫瑰葡萄等绿色有机水果。

  据悉,钢城区谋划了“一核、五链、三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思路。“一核”即以畜禽种业发展为核心,依托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全国畜禽种业高地;“五链”即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作物产业链、蔬菜瓜果产业链等五大产业类型,共同发力整体推进的农业产业体系;“三融”即在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等方面做文章,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韧劲。

  目前,钢城区建成“菜篮子”保供园区3家,发展市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9家、家庭农场409家、农业合作社700家,发布“钢刚好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展示对外形象、共享发展成果的统一响亮名片。

  10月下旬,秋意渐浓。山东省大田种植的生姜开始陆续收获,位于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的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生姜种植基地内,借助5G物联网技术栽培管理的莱芜小姜根深叶绿,长势喜人。

  园区生产经理谢斌正在指导员工拔除杂草,查看生姜长势,他从姜田里拔出一棵沾泥土带露珠的莱芜小姜,抖落泥土,姜苗粗、色泽油亮,嫩芽如小山峰涌出。“这一坨姜块,现在单株产量2斤多,收获时能到3斤左右。”

  莱芜小姜俗称“小黄姜”,为山东省名特产蔬菜之一,曾经是莱芜姜农常年种植的特色品种,以肉质细嫩、辣味较强、辛香味浓而驰名中外。近几年,随着其他生姜品种的不断涌入,“小黄姜”由于亩产相比来说较低、比较效益不高,被“深锁闺中”,在莱芜的种植培养面积逐渐减少。

  5年前,莱芜区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化园的优势,启动莱芜小姜精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项目。依托科百智慧农业产业园的5G物联网技术,创新实施“互联网+农安”监督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计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

  济南科百数字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曹耀鹏说:“基于农业大数据技术体系、智能设施和农业数字园区信物融合操作管理系统,暖棚小黄姜‘三品一标’项目全面应用数字农业产业生产管理模式,完善和优化数字化栽培管理模型,努力破解传统的小黄姜生产管理方式粗放、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目前亩产可达到7000斤以上,具有投入低量化、产值最大化、品质优良化等特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据了解,莱芜区现有生姜种植培养面积约8万亩,其中莱芜小姜种植培养面积约1.6万亩,占比大约为20%。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莱芜小姜这一优异种质资源,莱芜区农业农村局聚焦莱芜小姜单产提升,通过“区镇两级农技部门+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链式农技推广模式,已在杨庄镇、苗山镇开展适期早播晚收、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试验示范,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科学管理推动莱芜小姜高值高效生产。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

  连线书记丨邹城市千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房亚东:党建引领“泉小哥” 蹚出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