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储藏 粮油市场 粮油行情 云开平台登录
 

羊城晚报联合5家媒体邀请代表委员共话故事:情牵雪域高原浇灌格桑花开

2024-03-21 粮油储藏

  原标题:羊城晚报联合5家媒体邀请代表委员共话故事:情牵雪域高原,浇灌格桑花开

  2024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30年来,一批又一批干部人才踏上西藏这片热土,把西藏当作第二故乡,在雪域高原上攻坚克难、无私奉献,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荣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羊城晚报联合西藏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潮新闻等媒体,邀请从事过相关工作以及西藏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他们的故事,并寄语西藏的未来发展。

  距离广东省广州市4300多公里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有一群让中山大学医生挂心的藏族同胞。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就曾率领由该院知名专家组成的国家医疗队深入仲巴,开展巡回送医送药活动,为仲巴各族同胞、戍边战士送去了健康关爱。

  这只是中山大学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过去22年里,中山大学对口支援西族大学、西藏大学及林芝市人民医院,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赴西藏林芝、昌都地区支教,助力西藏地区教育及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

  仲巴县位于“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不到沿海地区的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

  “仲巴县以前仅有一所卫生服务中心。当时,这个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没有稳定的自来水供应,手术器械的消毒靠的是高压锅蒸煮和铁桶浸泡。”许可慰介绍。

  2016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式对口帮扶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和艰苦生活条件的挑战,为当地培养了一支能独立开展剖宫产的“技术硬、带不走”的团队。2019年8月,仲巴县百姓送来了有着1镇12乡58村乡亲手印的感谢信和请愿书,希望中山大学的医生们继续帮扶仲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生命禁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故事,广为传扬。的医生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成长,磨砺了心志,坚定了信念,结下了情谊,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宝贵回忆。

  据了解,中山大学充分的发挥医学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对口支援林芝市人民医院、西族大学附属医院两所医院。截至目前,学校先后选派40名医疗人才“组团式”专家对林芝市人民医院做帮扶,并选派20名医疗人才赴西族大学医学建设及附属医院做帮扶,为“健康西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教育,久久为功。中山大学与西藏结缘很早。2002年,就根据教育部安排,真正开始启动对口支援西族大学工作。

  22年来,中山大学帮助西族大学在教育教学、师资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图书信息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自2018年起,西藏大学成为学校对口合作高校之一。4年前,中山大学开始接受西藏大学定向培养研究生,助力提升西藏大学师资建设水平。在中山大学专家教授的助力下,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功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此外,学校作为首批开展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的高校,自2005年以来,中山大学已先后选派196名优秀志愿者赴西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支教团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代表,我国首位女舰长韦慧晓就是这里面之一。

  风雨二十载,浓浓情。今年是全国对口3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真正开始启动工作22周年。接下来,中山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西藏的发展,以实际行动来提升边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中大人”的家国情怀。(羊城晚报记者 侯梦菲)

  “我的第一份‘提案’,就来自时挂职西藏大学医学院院长的经历。”来自民盟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与西藏有着不解之缘。

  2018年2月,时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二科主任医师的吴楠,启程前往,挂职西藏大学医学院院长一年半。

  高原缺氧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在艰苦地区工作也最能培养人的能力。初到的吴楠顾不上高原反应,边适应边开展工作,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融入挂职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致力于学习、调研、交流,积极地推进西藏大学医学院的各项工作。

  期间,为保证医学院的高原医学和药学重点学科能够继续发展,吴楠提出整合学科优势,集全院之力打造高原医学品牌。在促进科研方面,吴楠组建了一支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科研队伍,争取更多科研项目。

  在为西藏培养医疗卫生骨干人才的同时,吴楠也敏锐地发现,作为西藏培养高等医学专门人才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培养模式还存在短板。

  “学校没有自己的直属附属医院,医学院教学脱离临床……”吴楠专门针对当地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人才师资、培养平台等展开了调研。

  2019年8月,完成一年半的任务归来,吴楠却一直放不下在西藏的点点滴滴。作为民盟盟员,他虚心请教民盟中的全国政协委员,了解提案的相关知识,历经几个月打磨,执笔完成了《对西藏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的党派提案,由民盟中央提交到全国政协大会上。

  2020年12月30日,西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挂牌仪式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举行,开启了西藏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这项工作落地得益于各方面力量的一同推动,能去参加了我倍感激动和欣慰。”吴楠说,提案办理的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成效,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2023年,吴楠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吴楠更加积极地以高质量提案履职,建言献策。

  过去一年来,吴楠走访调研了不少地方,结合赴江西省开展“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专题调研的成果和北京长护险开展情况,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批又一批的干部接续奋斗,我们正真看到西藏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的提升。”吴楠为可成为干部中的一员感到骄傲,也祝愿西藏的明天更美好!(北京日报记者 孙颖)

  3月8日一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走上了“代表通道”。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他既关注复杂疑难眼病,也关心近视防控。

  眼科医生被称作“光明的使者”,范先群从医40多年,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光明。他和西藏也有几段关于“光明”的缘分。

  2006年,范先群在门诊接诊了一位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诊来的藏族老人帕巴扎西,老人患右眼上睑恶性肿瘤。当时,肿瘤已经侵犯眼眶,右侧眼球难以保住。可老人的左眼已经失明多年,如果稍有闪失,将永远生活在黑暗中。

  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刻不容缓,范先群定下目标——尽全力把恶性肿瘤切除干净、保护好老人的右眼和视力。他为老人安排好床位,组织全院最优秀的医生会诊,并为老人实施手术,终于成功为老人保住了右眼,恢复了视力。

  不只是在手术台上,术后他也总记挂着病人。帕巴扎西老人术后返回,范先群还定期对他进行电线年,他利用去西藏义诊的机会,专程前往老人家中随访。“看到老人眼睛恢复情况很好,肿瘤没有复发,我特别高兴,能为西藏群众的生命健康尽绵薄之力,我也很自豪。”范先群笑着说。

  这段缘分一直延续着。2009年,范先群带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参加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情系西藏,点亮光明”志愿义诊活动,为藏族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治疗,并赠送术中需要的人工晶体,让患者重见光明。2012年,他再次带领团队参加了“你是我的眼”西藏盲童治疗项目,为日喀则盲童学校的3名学生实施眼科手术。

  随着国家政策及上海医疗的扶持,日喀则的医疗水平与日俱增,上海医疗团队与日喀则医学交流也日益频繁。

  2018年7月5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的范先群,又一次带领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疗专家一行20余人赴日喀则市开展义诊服务。此行,他们不仅为当地老百姓治病,还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捐赠了近120万元的医疗设施及物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着光荣的传统,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选派医疗人才参与了上海市西藏医疗队、毕业分配志愿支藏等项目。这些年里,上海‘组团式’医疗工作队扎根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在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技术帮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范先群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扎实推进“以院包科”工作机制,创新“师带徒”工作模式,助力打造高原病优势学科,努力为推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交医应有的贡献。他说:“作为一名与西藏有着深厚情缘的医生,我会用心用情用力去运用医学所长,着力关注和解决边疆群众的医疗诉求,救助更多病患,切实推进沪藏的深度合作。”(解放日报记者 刘雪妍)

  三月大地回暖,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雍布拉康景区游人如织,一派热闹景象。山南市乃东区旅游发展局局长德央高兴地说:“感谢长江大学让我们作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让景区发展得更好了。”

  听闻这一喜讯,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感到十分欣慰。2018年6月,时任长江大学副校长的郑军率领长江大学专家团队,受山南市乃东区委托,赴乃东区完成了雍布拉康、昌珠寺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牵头对接了《乃东区全域旅游规划》和《大昌珠景区规划》等项目。

  “我从此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收到援助西藏山南市曲松县、加查县和琼结县的旅游规划需求后,郑军第一时间组织长江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专家,并邀请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相关专家,很快组建了一支援助团队。

  在山南,郑军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高烧不退,他一边输液一边投入工作。他说,是“老西藏精神”支撑着他。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郑军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感受到当地干部人才的艰辛不易和拼搏奋进,代代传承的“老西藏精神”激励他们不畏艰险,默默奉献光和热。

  “山南地区不仅是族和藏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方面潜力巨大。”郑军决定要把工作延续下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克服高原反应连续五次走进山南市,带领专家团队完成了湖北省对口山南“十三五”规划项目《琼结(昌噶村)、曲松(色吾村)、加查(努巧村)三县三村旅游资源总体规划项目》,这是长江大学第一个项目。此后,该校开始了医疗、科技、艺术等全方位的工作。

  2019年7月,郑军调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校长,岗位变了,但对西藏的感情却从未改变。

  他依托师范院校优势,从教育层面去援助西藏。从2020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承担湖北省教育援助西藏山南市教师跟岗培训工作,连续几年,为山南市“一对一”跟岗培训一大批中小学教师,从“输血供氧”转变为“造血制氧”,为西藏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去年以来,郑军思考着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西藏发展。2023年年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该校将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发展为契机,把在西藏等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2024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回顾自己6年的经历,从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再到教师培训语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郑军认为,这些工作都是在把工作由“输血供氧”变为“造血制氧”,为西藏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实习生 谭琦 通讯员 刘长华)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这是西藏流传甚广的一句线米以上的那曲市,高寒缺氧,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寒偏远的地方,一批批浙江医生前赴后继,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对口帮扶工作,积极有力推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护佑生命为己任,这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表示:“干部人才克服重重困难,用汗水和心血谱写时代壮歌,激励着我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迎难而上奋发进取,为人民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从专业方面出发,葛明华如何有效推动西藏当地医院诊疗质量提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在他看来,数字化浪潮下,远程医疗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新业态,不仅为西民获取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了新途径,更有助于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理论技能水平,推动“输血型”援助向“造血型”援助转变。

  据了解,2022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妇科医师赖雨程作为浙江省第十批专技人才赴那曲工作,担任那曲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在他的积极联系下,“浙曲那情”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连线了相隔三千多公里的两地专家,让他们可以远程讨论疑难病例,实现医疗信息交互,对口支援更为灵活。

  赖雨程的努力方向,也是葛明华在全国两会期间想呼吁的。葛明华建议,城市大医院应以构建高度同质化医疗技术和服务的品质为手段,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和数智技术,构建多层级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

  葛明华还提到,要为西藏医学人才提供更多“走出来”的机会,鼓励当地医疗人员前往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地交流培训、跟岗学习,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推动医院学科建设。

  “期待通过医疗数字化、专业化、系统化,让远程会诊成为常态,让西藏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深化‘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葛明华表示。(潮新闻记者 徐雪纯 阮西内)

  傍晚,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村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收到了一条信息。她拿出手机侧耳收听语音——“大会闭幕之后你们直接回去吗?我现在在北京,有空还想请你吃个饭呢。”

  “他是之前国家部委派到墨脱的吴冠生书记,在镇上、村里都任过职,他知道我来开会了。”正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的罗布央宗补充道,“这些年,我们墨脱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各方面的全力支持、无私援助。”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人才,接续奋斗在雪域高原,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写下动人的奋斗诗篇。

  2012年开始,墨脱县相继在福建、广东的援助下推广茶叶种植,并建成了第一个实验性茶园。“刚开始,工作队教我们怎么种植茶叶,土坑的深度、宽度、种子之间要留的距离都是手把手教。”罗布央宗记忆犹新。

  2014年,罗布央宗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学习茶叶采摘、制茶技术、加工销售。“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先是飞到了厦门,然后到了漳州市南靖县,我还记得我们学习的那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与墨脱非常像。”

  “以前,在那些地方一般种一些玉米和水稻。”罗布央宗继续说道,“后来,种植茶叶增收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

  截至目前,墨脱县建成高山有机茶园103个,茶叶总面积1.9万亩,现有茶叶加工公司6家,制定出台《墨脱县推进茶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奖励政策办法(试行)》,2023年采摘茶青50.22万斤,带动群众增收512.58万元。“墨脱村现在茶园面积有1000多亩,每年最多的时候能带动群众增收280多万元,分到每户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罗布央宗介绍说。

  站在墨脱县果果塘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景台上俯视,墨脱村的茶园犹如一块马蹄印,深深地烙在不远的山坡上,与源远流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交相呼应,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叶子”。(西藏日报记者 索朗群培张黎黎 张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