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电脑网站登录 粮食要闻

有多少粮食浪费在储藏环节

2024-02-28 新闻中心

  “高筑墙、广积粮”,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储藏,技术整体上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广积粮”问题业已解决。然而,随着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蓬勃发展,“积好粮”慢慢的变成了当前新的需要。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日前表示,中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据统计,我国粮食从产出到摆上餐桌的过程中,每年浪费掉了上千亿斤,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

  这其中,储藏环节造成的耗损尤其不容忽视。近日有报道称,农户存粮因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仅虫咬、霉烂、老鼠和麻雀吃掉造成的损失就高达400亿斤以上。

  不仅如此,保证粮食安全已不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保证粮食的营养和健康。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蓬勃发展,日渐对粮食绿色储藏技术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

  在近日闭幕的全国粮食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国家粮食局发布了4项粮食行业自主创新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及前沿技术。这4项粮食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及前沿技术是,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呕吐毒素超标小麦安全利用技术、粮食库存识别代码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关键技术。

  “粮食紧张一直是国家层面非常关心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增产,一条道路是减损。”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王若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

  但是,粮食产量的升高是有限度的,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粮食生产不像工业生产,增加生产线就能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受很多自然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耕地、水资源、气候都在恶化,我们的粮食亩产和总产基本上已经接近顶配水平。”王若兰说。

  “尽可能减少产后损失,是粮食部门的主要任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王若兰表示,“我们的祖国实行三级储备:国家、地方和农民。前几十年减损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国家大型粮库,也就是国储库。但实际上,有一半甚至更多的粮食储备是在农民手里。”

  据王若兰介绍,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整体来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由中国的粮食状况和储备制度决定的。中国是第一产粮大国,人口较多。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我国特有的粮食收储制度,很大一部分粮食储备掌握在政府手里。

  “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来保证这部分粮食安全,以前主要是用于供应非农业人口的食用粮。上世纪90年代粮食政策改革,取消统购统销后,储备粮大多数都用在宏观调控,应对突发事件,如灾害发生时物质的救援等,起到稳定市场和物价的作用。”王若兰说。

  她指出,我国粮食储备量在国际上居于第一位,储藏时间长,因此就需要有自己的粮食减损先进技术。

  “无论在理论、技术,还是人才队伍上,都形成了体系。”王若兰说,粮食仓储领域运用较为广泛、沿用至今的是“四合一”四大技术,即机械通风、计算机粮情检测、环流熏蒸以及谷物冷却技术。

  据王若兰介绍,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3批国债粮仓,之后粮食储藏行业总结出这四项技术,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四项技术在粮食减损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此基础上也有不同形式的研发和创新,但核心内容还是这四点。”

  关于粮食在储藏环节中具体的耗损量,王若兰表示,由于涉及范围太大,各地情况也不一,调查并不太容易获得真实的数据。

  “以前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是农户储粮损失在8%~10%。我们也承担过2007年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全国粮食产后损失现状及对策研究”,当时主要是在河南进行了调研,选取了几千个点进行抽样调查。”王若兰说。

  统计根据结果得出,河南地区农户储粮损耗率大概在4.6%,大型国储粮库则一般在1%。

  相比之下,“农户、小型私营企业、经济人”等粮食仓储主体的设施比较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辛毅指出,我国粮食仓储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

  “前期的研究主要是适用于农民的防鼠、防虫、防霉的专用粮仓。以前农民在粮食收获后都是随便堆放,有袋子就用袋子装,没袋子就散放在地上,损耗量比较大。”王若兰说。

  作为一位具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老粮食”,王若兰指出,最初粮食储藏技术一般适用于大型国储库,最近十多年才开始重视农户储粮技术。

  以前放在农民手上的粮食很少有人关注。农民收在家里的粮食被虫吃了、被老鼠啃了,好像关系不大,没有人专门去研究这个。

  王若兰所在的团队承担了国家相关粮食产后减损的“九五”攻关项目,从“十五”“十一五”,一直到“十二五”,这十几年中,做得较多的就是农户储粮减损。“目前的工作分为两大块:国家储备粮减损,农户储粮减损。两者的形式、规模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技术差别是比较大的。”

  “十五”期间的成果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立项的农户科学储粮专项项目推广了“十五”期间研发的农户专用的仓和技术。“现在有几十个省已经在推广,从十一五开始,使用人数大概达到了几百万、上千万户,成效显而易见。”王若兰说。

  当前农业的调整和有关政策的出台,也使粮食储藏技术面临新的需求和研发方向。

  “十五”期间的研发技术主要是面向一家一户,仓容较小,通常是1~2吨。而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和合作社体制的确立,与集约化的粮食生产相对应的集约化储藏技术也正在研发之中。

  在“中国储粮ECO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粮食储藏理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粮食储藏技术正由传统储粮技术向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由粗放型仓储管理向精细化仓储管理发展。

  所谓“绿色储粮技术”,是指以物理、生物的方法替代一部分化学药剂,尽可能少用化学药剂,尤其是杀虫剂。

  “粮食生虫大家都能见到。家里放点粮食,到了夏天都会生虫。”王若兰说,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一种方法来杀虫,也就是用化学药剂。

  近几年,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国际上粮食储藏行业开始限制使用化学药剂,有些国家已经完全禁止。“国内虽然还允许,但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替代化学药剂,早晚是个趋势。”

  王若兰指出,近几年出现的自然低温的控温技术、气调技术、替代甲基溴等新技术都是物理的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和植物型杀虫剂也正在推进。

  “目前的一个方向,是用生态的理念将我国划分为七个生态区,每个不同的生态区要研究出最佳的储藏方案。目标就是使粮食储藏达到高效、低耗。”一位业内专家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在我国中部到北方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不使用化学药剂。南方地区因常年温度比较高,仍不可避免要使用化学药剂,但用药量也大大减少。

  “这种现象主要是在华南地区,比如广东、海南等地,由于使用低温储粮成本过高,夏天还是会使用化学药剂。我们不提倡农户使用化学药剂,因为农户不具备操作化学药剂的知识,储藏环境也不能够确保密闭,存在安全风险。”

  王若兰指出,国内还无法完全禁止使用化学药剂,这归根结底是成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化学药剂是一种成本最低、杀虫效果最好的害虫防治方法。”

  “粮食仓储行业的粮库属于企业,这一些企业和别的行业的企业不一样,他们不创收利润,主要的经费是国家根据储藏量每年给予的保管费用。”王若兰表示,费用是有限的,如果不惜代价,花了很多钱把粮食保管好,企业职工就没法生活了。

  一些县区由于财政力量薄弱,无法全额支持自己的本级粮库,结果导致产粮大县本级财政支持的国有粮库储备能力不足。

  调研表明,黑龙江双鸭山地区有70多个本级县区财政支持的国有粮库,但绝大部分发不出工资。辛毅表示,“这些仓库都是2005年以后国家建造的,机械通风、计算机测温和环流熏蒸这些新技术都有,非常好”,但“实际等于没有用起来”。

  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的方向除绿色、生态之外,就是尽可能降低技术使用的成本,提高效果。

  “有机蔬菜、绿色蔬菜也比普通蔬菜价格高,道理是一样的。能否完全实行绿色储藏技术与国家的消费水平和市场成熟度有关。”王若兰表示,要完全禁止使用化学药剂,相应的政策也要跟上,比如增加南方地区的保管费用,而在现有的政策下是没办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