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官网下载 纪检监察

探访“大国粮仓”:感受现代化粮仓的科技范儿

2023-12-18 党群建设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马烈】近日,一则央视采访袁隆平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记者问袁老是否担心再现吃不饱饭的场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说完这句线岁的袁隆平老人,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袁隆平依然为梦想而忙碌!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中储粮人在努力前行!

  中国有句古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一样的表现,但是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战略主题永不褪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在互联网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地发展的今天,我国粮食储备调控网络体系逐渐完备,仓储设施条件得到跨越式发展,绿色储粮技术获得广泛应用,智能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已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储粮突出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储粮全覆盖,引领粮食仓储行业向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截至2017年底,实现对全系统980家直属库和分库的智能化建设全覆盖。“数万个监控探头,加上数百万个粮情传感器,构成了世界最大的粮食物联网。”中储粮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许高峰向记者介绍。通过智能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就能在公司总部通过电脑,无死角地的了解全国各地直属库,无论是库区作业,还是仓内粮情,都能通过高清探头一目了然。通过布设在粮堆中的传感器,每栋仓房的粮食温度、湿度可以被实时采集、分析、预警。

  “看,这是嫩江直属库的大豆仓,通过拉近摄像头,大豆有鸡蛋那么大,连蚂蚁经过都能看得清。”中储粮集团公司统计与信息化部系统运维处副处长苟有来向记者展示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系统的强大功能和监测效果。

  苟有来和记者说,粮情监测系统以温湿度传感器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粮情变化趋势做智能预警;智能出入库系统采用“一卡通”全流程管理和物联网设备,严把粮食入库关和出库关;粮食数量监测系统以监控视频为载体,可以直观地察看仓内粮食情况,24小时无盲点监测粮面变动情况并自动进行影像资料留存。

  粮食储存最大的难题在于控制温度。未解决好控温的难题,中储粮自主研发了氮气气调技术和内环流控温技术。氮气气调技术是向粮堆充入高纯度氮气,制造缺氧环境,达到杀虫和抑制霉菌效果,同时能最大限度保持粮食的储藏品质,实现保鲜、保持营养。北方地区主要是通过内环流控温技术,冬季利用轴流风机分阶段通风蓄冷,夏季利用环流风机通过绝热管道,将粮堆内冷空气循环送到仓内空间,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温,实现低温储粮。

  “以前人工开仓通风需要40分钟,现在坐在办公的地方,1分钟之内就可以操控20余个大型粮仓。”在中央储备粮涿州直属库监控大厅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通风技术,在电脑上几步简单操作,窗外不远处粮仓外墙上通风窗缓缓打开,通风设备自动启动,整个操作的流程迅速而便捷。

  现代化的“大国粮仓”到底长啥样?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中储粮涿州直属库装满6000吨的小麦仓,一进入粮仓,仓内清凉宜人,扑面而来的,是小麦的清香,入眼处,是一片金黄。

  仓库保管员指着不远处的空调打趣的和记者说“目前仓内温度23摄氏度比我们的办公环境都要好呀”。保管员向记者介绍“以前两人管理一个粮仓,随着智能化的技术变革,现在一个人能管六个这么大的粮仓。”

  通过储粮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条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总仓(罐)容接近1亿吨,是中储粮成立初期仓容的6.8倍;仓储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提升到98%,储存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

  中储粮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方面也发挥了推动作用。在市场低迷、粮价走低的形势下,通过储备收储引导市场,避免了粮价过度下跌,保护了农民利益。新粮上市后,通过加大中央储备粮油轮入收购,缓解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粮食生产。

  “以前卸车、办手续很复杂,还老是不能第一时间拿到钱,用了“一卡通”以后,现在卖粮手续不到1个小时就都办完了。”这是卖粮农户使用中“一卡通”后的感受。

  中储粮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一卡通”实现收购流程全程控制、责任可追溯,粮款网银直接支付售粮农民,从根本上杜绝了委托收购点挤占挪用收购资金和对农民“打白条”问题。同时,中储粮直属企业加强对售粮农民的政策宣传,积极延伸为农服务,提供预约检验、清杂整理等便利化服务,让农民卖“舒心粮”,为国家收“放心粮”。

  目前,中储粮“一卡通”系统已实现所有主产区、所有政策性粮食收购库点全覆盖。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