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官网下载 纪检监察

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总抓手,以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和巡察整改为契机,加快构建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体系,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年工作总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有关要求,“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列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市委农村工作暨粮食安全工作会议上,市、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签订2022年度《粮食安全责任书》。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纳入市对县考绩和全市常态化督查内容,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梳理分解各县(市、区)、各部门指标任务,将责任制考核纳入市考绩体系,以考绩促落实。市粮安办发挥牵头抓总职能,梳理形成全市粮情“一本账”,制定市级党政班子及其成员职责、四季工作和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并加强月度督查通报,确保“党政同责”线年,全市储备粮库仓容达76.3万吨,储备规模增长到70.72万吨,订单粮食收购量超16万吨;救灾物资库合计34个达3.1万平方米面积,储备量增至69.7万套(件);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提升至4018吨,应急供应网点增至363个,应急运输能力保持1200吨,粮食和物资保供能力大大提升。

  1.不断完善助农优粮优产政策。研究出台系列惠农订单政策,率全省之先实施早稻粒型加价、晚稻优质加价政策,相比国家最低收购价,每亩助农增收138元。开展余缺调剂2.2万吨,争取省委托收购计划0.7万吨,2022年我市订单粮食收购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早稻收购9.8万吨,预计收购晚稻6万吨,全年收购粮食15万吨以上,合计比去年增长15.3%,较上年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坚持以市场化、全链条为导向,着力打造“五优联动”升级版。全市优质晚稻种植培养面积达50万亩、“五优联动”签订订单规模7.5万亩,预计全年可达3.5万吨,同比增长140%。组建“五优联动”专家库,充分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决策作用。实施粮食品牌战略,注册“瓯味稻”商标,制订《“瓯味稻”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瓯味稻”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打造温州区域公用品牌。

  2.持续拓宽粮食市场保障渠道。坚持把增加市场粮食库存作为应急保供“第一道防线”,梳理推进各县(市、区)粮食批发商业市场规划建设,并纳入粮安责任制考核督查,全市开工建设粮食批发商业市场8个。积极开展政府牵线市场主体的合作模式,稳定省外粮食生产基地38万亩,全市5大粮食批发商业市场线万吨,至年底全市粮食加工总产值预计达60亿元。招引国内大型粮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户温州,通过建立原粮与成品粮双向储备机制,鼓励北大荒集团、皖粮集团在温扩大经营量,年引入优质大米1.5万吨以上;与浙粮集团签订应急保供协议,落实5000吨粮食为我市保供粮源。

  3.扎实推动社会化储粮。率全省之先建立882家单位食堂名录库,明确储粮标准和供货企业等情况,联合市人大、政协、市民监督团等开展宣传监督,率先在机关、事业、国有企业等公营单位食堂落实15日以上储粮要求。依托粮食科技周、世界粮食日等宣传载体,开展粮安系列专题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菜场,对接引导温州百珍堂公司研发“粮食应急包”,鼓励广大城镇居民家庭通过多种途径适度多存粮,城镇和乡村居民储粮水准不断提升,全社会应急能力大大增强。

  1.建立健全实战实效应急机制。建立“1234”应急保供机制:制定《温州市粮食应急预案》,按公共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响应工作由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设置市县两级黄、红两条警戒线,制定两条警戒线触发标准及应急应对措施;建立应急情况下的指挥调度、粮食经营大户、快速物流配送等三支队伍,日应急运输能力达到1200吨,确保应急情况下能找得对人、排得了车、运得出粮;建立市级统筹、四片联动协作机制,全市划分北片、城区片和西片,南片四个联动区域,灾时就近支援,灾后采购返还,通过储备信息共享、应急互助共保,应急情况下能调用的物资乘数增长,就近调运快速缩短响应时间。

  2.加快补齐配套设施短板。系统梳理全市粮食仓储、应急加工和烘干中心三类粮食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考绩分解到各县(市、区)快速推进建设。投资2.87亿元建设(改造)粮库2个,建成后粮库仓容将达82万吨;投资2.6亿元建设粮食应急加工厂10个,应急加工能力将提升至4018吨,实现与日消费量相匹配;投资5100万元建设改造粮食烘干中心12个,增加规范化烘干能力1350吨,市本级在市中心粮库建设规范化净粮中心,乐清、瑞安成功打造金穗、阁巷净粮中心。建改租结合加快救灾物资库建设,全市救灾物资仓库达34个、面积3.1万平方米,储备规模增至69.7万件,可保障夏季15万人、冬季3万人。

  3.加强应急供应网络建设。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建立集加工、配送、运输、供应、监测和储备等8大类型于一张网络的市级应急保供网络体系。通过完善考评办法、明确奖补标准,进一步激励公司参与应急保供工作。积极培育省级放心粮油企业23家(其中“放心粮油”配送中心15家),“放心粮油”供应店超过200家。依托“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店的模式,实现配送、供应、粮情监测三点融合,市场粮食价格全年持续保持稳定。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完善17 项规章制度,率全省之先建立企务监督制度,提前完成“浙江粮仓”系统监管,下半年每月组织巡查,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二是强化监管督查举措,严格监管检查、执法督查,严格12325监管热线处置和保护清单管理,今年处置5起投诉。三是严肃案件查处问责,深入起底,找全找准、查深查透问题;专责督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严厉惩治,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并责任追究。行政执法结案4起,温州在全省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整改工作推进会、全省安全仓储与监管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1.探索智慧粮库建设。按照数字化改革引领粮库建设管理的要求,市委提出谋划建设“智能楼房仓”设想,在瑞安试点“智能楼房仓”建设,将原单层高大平房仓设计调整为5层立体智能楼房仓,立体仓型可灵活设置廒间货位,满足分品种分质量仓储需要,并提升土地利用率,节地三分之一以上。会同国内粮食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联合研发数字化集成改革项目,包括智能物流系统、智能仓储系统、储备监管系统等,着力打造“全国领先、数字智能、可复制可推广”的粮库版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我市智能粮仓建设规范已纳入全省“未来粮仓”建设指引。

  2.数字化赋能粮食储备管理。加强院地合作,联合河南工大完成“智能入仓机器人”研制,合作研发并全面应用粮食库存数量在线监测系统(国家科技成果),实现空仓标定、粮面扫描、数量核校实时监管。承接省政府揭榜挂帅项目“浙政粮安——天天大清查”应用建设,从数量、质量、安全、设施设备四个维度实现库存粮食日常清查。承接国家第一批粮食购销领域信息化动态管控体系建设试点,6月率先完成试点任务,实现系统全面相互连通、数据实时汇集、全程即时在线、穿透式监管的信息化动态管控。

  3.引进试种优质品种。发布“五优联动”中晚稻品种推荐名录,推广泰两优217、甬优15等8种优质品种种植。联合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研讨温州土壤气候、种植特点和适宜良种,引进明两优143、隆两优1558等10个中晚稻优质品种在温试种。促成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温州瑞海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在温设立分中心,开展深层次技术交流和优质适用品种研究。

  2023年,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粮食供应链可靠安全”等要求,结合温州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推进十大工程:

  发挥好党政同责的利器作用,争取扩大责任制覆盖面,强化考核刚性,在粮安工作体系、粮食全链条体系、责任追究体系等全面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健全粮安办组织机制。强化各县(市、区)粮安办队伍力量,落实专门分管领导,明确人员分工,并纳入市对县考核内容。

  2.建立市县粮安办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县市粮安办联络员会议,对照考核目标任务,及时跟踪进度。

  3.建立“三张清单”备案机制。认真审核各县(市、区)“三张清单”,并督促落实到位。

  4.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督考机制。将粮食安全责任制纳入市对县考绩及全市性督查计划,施行双月考核通报制度、部门例会制度、约谈推进制度,及时掌握并督促推动滞后工作落实。

  认认真落实《浙江省“未来粮仓”建设指引》精神,快速推进瑞安、文成“立体智能楼房仓”项目,全力打造“全国领先、智能适用、可复制可推广”的粮库版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

  1.加快项目进度。统筹抓好项目土建工程和数字化集成改革,年内完成项目投资20%以上。

  2.争创先进标准。参与《粮食库存数量检测系统》标准、《粮食仓储数据元机械通风》国家标准编写,承担《粮食储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国家课题项目研究,申报浙江省未来粮仓建设标准和智慧粮库标准,打造数字化改革标杆。

  3.研发配套设备。联合河南工大团队研发智能入仓机器人、仓内作业机器人、储粮卫士等工艺设备,其中智能入仓机器人为国内首创,可实现粮食入仓自动作业。

  4.建设共享仓储。采用经营新模式,提高仓储设施利用率,有效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1.积极组织试点示。深入总结乐清及文成跨县市合作模式,以及瑞安庆一种苗,泰顺一鸣、万村、乐清金穗等市场主题先进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2.探索市场化模式。依靠社会化服务、统防统治企业,引导建立市场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推进“五优联动”市场化和全链条,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五优联动”产业链,着力打造“五优联动”产业联盟。

  3.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依托“瓯越鲜风”品牌优势、扶持政策和宣传销售网络,结合农旅、农耕体验,打造并提升“瓯味稻”区域公共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1.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实施准低温、气调、仓顶光伏等绿色仓储改造,提升全市绿色储粮比例。启动1999年前建设仓库的升级改造,整合仓容资源,指导各县(市、区)优化仓容布局,淘汰一批无维修价值的老旧仓库。

  2.推进粮库建设。配合推进省级粮食储备库(平阳)建设;完成永嘉、苍南新建粮库项目,督促瑞安、文成、洞头储备粮库建设,指导苍南、平阳、龙港谋划新建粮库前期工作,年内开工新建粮库库容15.7万吨,投资14.32亿元(建成后总库容97.5万吨,超省定91万吨标准)。

  3.推进粮食批发商业市场建设。支持批发商业市场拓展功能、提升保障能力。加快永嘉、瑞安、平阳新建批发商业市场项目落地;指导引导现有批发商业市场充分的发挥功能,提升经营活力和库存量,全市粮食批发商业市场年交易量80万吨以上。

  1.深化落实订单奖励政策。全方面实行早稻订单全覆盖、中短粒型早稻和优质晚稻收购奖励政策,扩大晚稻订单市域内余缺调剂、省级委托收购计划,增加晚稻余缺调剂订单计划至2万吨,预计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

  2.严格落实粮食收购政策规范。按要求做好优质稻谷、长粒型早稻及超标粮分类收购、储存和处置工作。探索研究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合格粮食临时收储兜底政机制。

  3.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多元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储环节,究制定实施粮食净粮烘干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科学布局净粮烘干中心,推进标准化净粮中心建设,争取年内每个县(市)建设1个以上现代化净粮烘干中心。

  4.建立粮食收购应急处置机制。深入研判早晚稻收购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情况,如粮食不达标不能现场入库、入库检验时间长农户排队等候久、超标粮分堆存放仓容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切实保障售粮农民利益,提升服务水平及满意度。

  1.推进县级质检机构建设。统筹推进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4个县(市、区)专业粮油质检机构建设,争取明年通过资质认定,切实承担起区域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粮食收储检验任务,同时辐射周边县(市)。

  2.健全质检标准体系。完善粮食收储质检规程,加快质检新标准、新设备研究应用,特别是新型粮食快检设备和检测的新方法,提升基层快速检测水平。

  3.加强质检队伍建设。依托市粮油质检站技术设备优势,建设市级培训实习基地,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督促各县(市、区)组建相对固定的粮食收储质检队伍,鼓励基层保管员一岗双职。实行全市收储质检人员定期比对考核制度,每年早、晚稻收购之前分批进行。

  1.促进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培育粮油骨干企业40家,重点粮油骨干企业10家,省级主渠道企业10家。指导服务益海嘉里(温州)公司项目建设,支持食用油储备代理业务。充分的发挥储备粮“平时促产业,应急保安全”功能,积极对接格力集团、北大荒、中粮、皖粮、浙粮等大型粮食企业来温经营发展。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巩固与粮食主产区产销合作伙伴关系,稳定省外粮食生产基地40万亩。

  2.完善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高质量发展“优粮工程”等政策资金,用好省粮食安全专项资金和市粮食产业政策,在全市形成促产业、促流通、促发展的良好氛围。2023年产业政策预算安排460万元,到2025年,预算安排超2000万元。

  3.完善应急保供网络。推进县市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完善粮食安全基础考评奖励政策,优化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形成城镇15分钟应急保障网络。

  4.持续推进社会化储粮。加快“浙江粮仓-社会化储粮”系统应用,落实社会责任储备和必要库存量。结合供需平衡调查、世界粮食日宣传等活动,开展社会化储粮宣传,普及社会化储粮理念。

  1.完善收储管理制度。迭代更新费用补贴、仓储管理、资金拨付、收储检查等收储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督促各县(市、区)同步完善相关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收储管理体系,强化制度约束,规范粮食收储管理和检查作业。

  2.规范化提升行动。提升粮食收储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上的水准,组织粮食行业专家,研究编制粮食仓储作业流程和规范,并全市推广应用。

  3.创新企务监督机制。在全方面实行库务监督基础上,结合温州实际,优化监督规则,完善粮食购销与储备实际的企务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1.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推动成果转化。开展“六学六进六争先”学习实践活动,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带头做到“两个维护”

  2.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对已完成的整改任务,组织并且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效。督促各县(市、区)继续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相关制度,健全完善靠制度管权、管粮、管人的长效机制。

  3.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转作风、优服务”专项活动,抓好优秀年轻干部接续培养,通过干部交流、内部轮岗、挂职锻炼、下沉一线等方式历练培养干部,激活局系统干部职员活力,提高干部职员整体素养和为民服务水平。